各位客倌好,今天是家电好控番外篇,谈谈小二一直很想写,但又很怕没人想看(XD)的主题
———如何煮出好吃的饭———
首先先来定义一下,所谓好吃的米饭大概就是
粒粒分明à米饭彼此之间没有多余的水分
咀嚼起来香甜à米饭充分吸水并让淀粉糊化
而煮饭的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部份:米、水、锅、火
就小二自己吃饭30年的经验(喂)来看,米是最重要的,至少要占上一半,锅跟火的重要度则次之,不过选米跟选水这件事超过小二专业范畴,先略过不谈,小二今天就专门从家电角度来谈谈锅跟火,一般来说所谓的煮饭大概是这样的:
如果用一张图来看,米在锅里的过程大概会长这样:
(图片来源是阿里智能app)
要煮得好,需要强大火力、均匀受热,以及温度的变化控制
这也是为什麽一直以来常被认知的好饭要这样煮出来:
(网路蒐来的灶台图)
传统灶台提供了超强火力,且全锅加热,再加上厨艺高手控制火候,这才能成就出一碗好饭,但现行都市里的一般家庭,煮饭大概很难弄个灶台,多半都是用电锅来煮,这也进入了今天的重点,如何让电锅尽可能地接近灶台+大厨的组合呢?
电锅大概可以分成:
1.传统电锅,在台湾代表品牌就是大同
这类电锅主要是以底部的加热盘进行间接加热,透过外锅的水对内锅加热,而当外锅的水烧乾,温度过高的时候就会跳开接电,从而停止加热,因只透过底部加热,故整锅饭受热容易不够均匀,常发生上半部偏硬,或是下半部糊底的状况,而这种电锅构造相对简单耐用,且最高温度可以达到230度,所以与其把它当成煮饭的电锅,不如当成多功能蒸锅可能会更好一点:透过蒸盘分层,一次搞定饭菜汤就是常见的电锅料理做法
2.微电脑电子锅
透过微电脑控制温度,可以让温度控制更精确,比较不容易烧糊,不过也还是同样是透过底部进行加热,并没有本质上的跃进,所以只能算是小改良
3.IH电子锅
直到出现了IH锅,电锅煮饭才算是有明显的变革进化,IH意思是电磁加热(induction heating),简单来说就是在锅子内部埋设线圈,当通电的时候,就可以透过磁场变化的方式驱动生热,原理没多高级,跟电磁炉没两样,但当在侧面埋设去包覆整个内锅,就相当满足了前面所提的均匀受热,同时相对於一般电锅顶多800W的火力,IH锅可以来到1200W以上,整体完全提升一个档次
建议如果对於米饭追求口感的,在买好米之余,也要买台IH锅
4.IH压力/多段压力锅
而不管是IH锅,或是一般电锅,都还是在约1大气压下工作,但高压的环境,其实有助於米把水吃进去,也让饭煮出来更软Q,此外高压也代表可以进行快速烹煮缩短等待时间,可变压力则更进一步可以让锅内环境在沸腾/不沸腾下变化(气压越大,水的沸点更高)这也就是有时会在商品介绍上看到的”暴沸/突沸”
看完4种电锅的介绍之後,小二再拉回到现行市面上各家品牌,一般常听到的,包含象印、虎牌、国际、日立、三菱、飞利浦等品牌都有出IH,甚至多段式的压力IH锅,而价钱从1万到3万都有,究竟这些品牌之间的差异在哪边呢
差异一:温度与压力的控制曲线
再帮大家复习一下,煮饭的过程中,温度不会从头到尾一模一样,在不同阶段该用多高的温度维持多久,是有讲究的,而温度控制的好坏差异就好比是大厨跟小二的差别一样(XD)在电子锅的世界,这就是写在芯片里面的控制,帮助我们即使人不在炉前也可以尽量逼近大厨的手艺,虽然这可以算是各家品牌的差异点,但像这类可以科学化分析、尝试调整的项目,只要大家对於好吃的饭的标准不要太不一样,发展到最後都会殊途同归,有差异但应也不至於太大,
另有一说是品牌为求让高低阶机种有差异,最完美的控制程序只放给顶规机种,入门款都只用比较粗糙的控制,但这边目前小二会先暂时视为江湖传言,有待验证
差异二:内锅
这边是另外一个各品牌之间争奇斗妍的地方,品牌不断宣称自己的锅子用料紮实、层次丰富,涂料神奇,甚至背後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不得不说小二真的吃不出来不同内锅煮出来的饭的差别,就科学角度,目前也尚未看出品牌间内锅差异能带来多少口感差别,(这边有专精材料科学的客倌可以指教一下吗?)基本上只要导热好、受热均匀,表层不要容易破损,就是一口好内锅了
反倒是IH锅跟一般电锅的科学上差别确实存在,小二也吃得出来,所以对於想要选购电锅煮饭的客倌,小二建议:
综合上述,对於一般预算有限的客倌来说,在挑选时可以看大概各品牌比较入门的IH锅即可~最後直接帮各位客倌简单盘点一下目前台湾市面上各品牌的旗舰款电子锅,价格部份则是先以PChome上面搜到的价格为主
要攻顶的土豪们建议也别在台湾买,直接买日本水货,而如果没有要特别攻顶,看在动辄1万起跳的差距上,一般人如小二,应该买到後面这三台就够了(或是更便宜的)
之後有机会的话,小二还满想要玩一次街头盲测,挑战大家的味蕾,就看缘分罗XDD